藝術美學報_20150722
如果你想當插畫家,這本書教的方法你最好全部試過! 理想的住家裡應該要有小孩的畫、帽子和單車等,我稱之為『生活的物件』的東西 閱讀注目 新書上市 【著色本新鮮貨】收錄30幅梵谷名畫的創意著色書! 50位世界級電影人,見證台灣電影史上最精彩的瞬間 線上優惠書展

如果你想當插畫家,這本書教的方法你最好全部試過!

定價:420元
優惠價: 79332

放入購物車
插畫實驗課:從繪畫到拼貼,用多元媒材玩出驚嘆的作品

  本書裡,作者以插畫藝術的方向,來分享視覺創作的一些技法。除了繪畫以外,還有更多不同的影像創作技法,來幫助讀者用更多元的方式來創作。

  這本書並非著重在繪畫技巧,而是提倡「實驗」的重要性和勇氣,並提供讀者更多的創作方式的選擇。本書在章節一開始會提到關於如何創造出好的圖像,包括主題架構和概念傳達的方向,再來就是探討創作方式和使用媒材,包括有線條繪畫、顏料繪畫、簡易版畫製作、創意字體、相片結合、剪紙與拼貼 、插畫立體作品。並在每個章節提供「創意練習實驗」的實際操作方式,讓讀者可以輕鬆跟著做。

  此外這本書也和多位插畫藝術家和視覺創作者的合作,在每段章節中,作者都會提出各種創作方式的有效媒材、創作過程、還有藝術家們的一些範例作品,讓讀者能夠在實驗過程中得到更充分的資訊和擴展創作的可能性。

  筆類繪畫
  乾淨俐落的手繪線條有直接、篤定、信心的感覺,也讓圖像人物呈現出俐落大方的觀感。不完美的線條往往更帶有故事性及它的成熟度並且開拓出個人風格,也使圖畫更有真性情的味道。

  簡易版畫製作
  麻膠版畫(Linocut)是凸版和雕刻版畫的一種,十九世紀早期很多書本、藏書票等等的圖案設計與印刷就是使用這樣的製作方式,跟刻印章的方式相同。手工雕刻出的圖案在印出後,也能特別顯現出作品手刻的味道和美感。

  手創字型
  創造有趣的字型,可以先從元素開始,而元素的方向可以從主題開始,例如:動物、花、微生物等等的題材,或者以自己想像的形狀為出發點,再隨著字母或部首本身的寫法和方向來衍生出創意的插畫字體。

  剪紙拼貼
  這是個充滿奇幻的創作方式,也是個充滿驚奇的創作過程。用色紙和特殊紙張為資源,有著鮮豔的顏色和個人化的形狀去創作剪紙和拼貼影像,會使插畫更有一致性並且顯現出更多的個人風格。這時剪刀變成了畫筆,用剪紙的方式去創造自我風格的形狀。

本週排行榜
1. 秘密花園
2. 奇幻夢境:運用繽紛畫筆,將所有的空白填上色彩吧!
3. 靜心舒壓曼陀羅(著色畫,附贈8色繽紛亮亮筆)
4. 法國清新舒壓著色畫50:繽紛花園【附贈8色閃光筆】
到頁面最上方 看更多

理想的住家裡應該要有小孩的畫、帽子和單車等,我稱之為『生活的物件』的東西

定價:540元
優惠價: 79427

放入購物車
居住的藝術:雜物人生之新居住提案

所有的物件,即便它再怎麼不起眼,
只要慎重其事加以安排布置,都能綻放它的美麗。
而『美』(不論「美」對你而言的定義如何),正是靈魂的慰藉。

  「the stuff of life」是指從畫作、裝飾品、到家族相片和廚房設備,我們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所有物。在本書中,知名的室內風格設計師希拉蕊•羅伯森要介紹許多營造室內風格與展示生活物件的創意方法。

  精緻又不帶偏頗的東西方混搭風、融合民族風或工業風的物件與古董和普普藝術、深受現代藝術、音樂、與街頭生活的影響而展現的強烈風格……如果,你已經看多了法國式的奇思妙想、北歐式的實用主義、或者是義大利式的精巧細緻,或日本式的明亮簡樸,不妨收藏這本,不一樣的歐洲風格的收納布置書。

  在知名室內造型師希拉蕊•羅伯森Hilary Robertson的最新著作裡頭,為讀者介紹該如何在家中呈現屬於自己的「生活的物件」,也就是那些隨著生活的變遷和時間的流逝,自然累積的雜物們。事實上,家的風格是從眾多的「生活物件」中流瀉出來的。室內設計師幫助你打造一個適合居住的空間,而「風格」設計師則教你將自己的人生、日常放進這空間。

  「許多室內設計師的作品,都讓我覺得他們在設計旅館而不是住家,因為裡頭的陳設和居住者一點關連性也沒有。一個理想的住家,裡頭應該要有裝飾品、花瓶、雕像、小孩的畫、帽子和單車等,我稱之為『生活的物件』的東西。」

  打造一個居家環境實際上就是在擺設──你經年累月收集來的這些物件;每個物件都有它的故事,足以喚醒你對某些地方、某些人、以及探索興味的記憶。這也是向世界展現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的方式:這是展示自我的博物館;是一窺你個人特質的線索。

到頁面最上方 看更多

閱讀注目

攝影師之路:世界級金獎攝影指導告訴你怎麼用光影和色彩說故事 「電影攝影師必須設計與書寫故事,從開頭就參與其中,一直到電影完成。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我的工作是用光影來寫作。」--三度奧斯卡最佳攝影Vittorio Storaro。攝影指導,用光與影說故事的人。攝影機是他的眼,光影是他的語言,色彩是他的情感表現,建立起一部電影的「風格」。
 
國家地理攝影聖經 攝影的路從來都不好走!本書不僅告訴你如何拍出精彩照片的秘訣,更讓你學習如何讀懂照片背後的意涵,以圖文並茂的編排收錄12位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的真情告白,分享攝影路上的心路歷程,同時精選每位攝影師最具代性的三幅作品,欣賞不同攝影藝術的風格。
 
不用工作的城市 台北的某個角落,有個關於「不用工作的城市」的傳聞,在那裡不用工作、沒有競爭,是個自給自足的樂園。每月都有固定名額可以進去,但是沒有人能說出確切的入口位置。建築大叔將場景從台北延伸至虛擬的城市。他借用桃花源記的手法,帶我們從城市機器中流放,突顯出當代社會的資源分配以及權力關係。
 
器物的足跡:打開生活工藝地圖 一件物品蘊含著創作者的故事,也有著使用者的故事。「瀨戶內生活工藝祭」每年秋天在日本四國地區的高松舉行,不單純只是買買工藝品的場合,而是有著高度慶典歡樂,讓參加的人都能感到開心的活動,而這也是「瀨戶內生活工藝祭」的最大宗旨:和認識的人聚在一起,用讓人喜悅的器具同桌吃美食,一起歡慶生活之美好,這就是生活工藝。
 
到頁面最上方 看更多

新書上市

超簡單!花草植物拿筆就能畫!從素描到水彩,博物館繪圖師教你完美結合科學觀察與藝術技法
定價:320元
優惠價: 79253
spacer
好設計,4個法則就夠了:頂尖設計師教你學平面設計,一次精通字型、色彩、版面編排的超實用原則
定價:420元
優惠價: 79332
spacer
減法隔間的設計法則:最強23人創造坪效>坪數的空間自慢學
定價:420元
優惠價: 79332
spacer
創意大師想什麼?:PPAPER╳包益民╳45位全球頂尖創意大師對談經典
定價:580元
優惠價: 79458
spacer
到頁面最上方 看更多

【著色本新鮮貨】收錄30幅梵谷名畫的創意著色書!

彩繪梵谷:荷蘭梵谷博物館唯一官方授權,30幅擬真原畫塗色畫冊 熱門活動
★來自正統的藝術原味:梵谷博物館官方授權出版,為紀念梵谷逝世125週年的創意之作!塗色內容源自名畫原作及其擬真比例,是與市面上著色書籍的最大不同之處。

★特殊設計的著色線框:運用「塊狀」的輪廓效果,刻意保留梵谷原畫的油畫筆觸風味,是本書的另一特色;不只是以線條來引導著色,因此,無論你是使用何種方式上色,最後都能表現出世界名畫的雋永格局,成就最獨一無二的著色體驗。

★精選質材、貼心製作:選用進口美術紙,並附一塊厚紙畫板,讓你隨時隨地都能享受著色時光。

★兼具品味的獨家收藏:採特殊膠裝,能輕易撕下單張畫紙、不傷全書;著色完畢後,只要再加以裱框,瞬間就成為一件風格最為獨特的室內裝飾品!

★一起來為名畫上色:利用本書盡情發揮巧思、創意與美感,和梵谷來一段超時空的藝術對話吧!

  本畫冊的內容,是從荷蘭梵谷博物館的豐富藏品之中,精選30幅梵谷知名畫作而成。除收錄聞名的《自畫像》、《向日葵》、《臥室》、《麥田群鴉》之外,亦收錄了田園風景、靜物、各式花卉等作品,不僅多元展現了梵谷畫作的經典風采,令人驚喜的是,原來梵谷的畫作亦是適合一般大眾進行著色的完美素材。
 
 
 
 
 
到頁面最上方 看更多

50位世界級電影人,見證台灣電影史上最精彩的瞬間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30(2DVD+1書) 熱門活動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說,80年代有好幾位他很尊敬的導演,但唯獨侯孝賢讓他產生「這就是我想拍的電影啊!」這種感覺,他甚至認為,台灣新電影是亞洲首度出現的新型態電影。

  中國導演賈樟柯在台灣新電影中看到個人的世俗現實生活、個人經驗與記憶,而不是集體的政治,帶給他非常大的衝擊與啟發,更帶領他走向導演之路。

  義大利影展策展人馬可穆勒(Marco Müller)回想台灣新電影,說道,他們創造出新的製片方式,有著令人詫異的自由創作氣氛。每一個人都試著用自己的獨特手法表達一個真相,是過去的電影從沒見過的。

  1980年代的的台灣,民歌、民運、解嚴前夕,整個社會在自由的思潮中,即將引爆。1982年,以電影《光陰的故事》和《兒子的大玩偶》為起點,小野、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詹宏志等人揭櫫推動新電影運動,使台灣電影無論是題材或藝術性都跳脫台灣電影以往的窠臼,就此邁入全新篇章。而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獲得國際重要大獎,帶領台灣電影走向國際舞台。

【摘文試閱】

文/ 賈樟柯

  「為什麼一部來自台灣的電影,會讓我覺得好像在拍我自己?」

  九0年代,我十九歲,中學畢業沒考上大學,很長的時間沒有工作。每天都在街頭遊蕩,當時有個同學,家裡經營書報攤,我幾乎每天下午都去看新來的報紙或雜誌打發時間。有一天我看到報紙,有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獲得金獅獎的消息,文章提到《悲情城市》的故事,我很快被吸引,因為講的是台灣二二八的起義,還有兩張劇照,一張是送葬,另一張是家族婚禮的照片,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那時候的我還沒有想到自己要當導演,我只是一個影迷。但受到這麼大的震撼,是因為我的生活裡面也剛剛經過一次運動,就是1989 年的天安門學生運動。沒多久你就看到一部台灣的電影,講的是同樣的群眾運動,有關個人、自由的問題出現在我的生活裡,也投射在《悲情城市》這樣的故事裡。就一個家族的葬禮、為孩子舉行的婚禮,這樣日常的世俗生活,在我過去看的中國電影裡面,是非常稀有的。在1949 年之後,中國的電影都是國家的製片單位生產的。都是講述集體裡面的個人,基本上看不到個人的世俗生活。我覺得那些電影裡面沒有自我,但是《悲情城市》裡面,你能看到家族的存在,看到這個政治的動盪,因此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到了1991年,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開始喜歡上電影,想成為一個導演。然後1993 年的時候,考到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影理論。到了電影學院之後,可以看到很多的影片。有一天早上我去上課,路過學校的小劇場,那裡聚集了很多學生,我問了一下,他們說這裡會放映幾部侯孝賢導演的作品。我一下子覺得非常激動,因為侯孝賢這個名字一直記在我心裡面,雖然我 剛剛學電影,對他的作品也不是很了解,但是我馬上想到《悲情城市》,是我非常渴望看到的電影。然後我去上課,跟教古典電影理論的鍾老師說,要準備放侯孝賢的電影,我們可不可以去看。然後那位老師特別行了目欽答禮,說:「是嘛?那你們趕緊去看吧!我的課隨時有機會給你們上,但是侯導的電影不一定老有機會看。」而且他告訴我們,其實學校收藏了所有侯導的影片,差不多在九0年代初,侯導來訪時贈送給北京電影學院,從《兒子大玩偶》開始,到《戲夢人生》所有的電影拷貝。

  然後我們一班十二個同學,下樓去小劇場。那天放映的是《風櫃來的人》。事實上我第一次聽到侯孝賢,並知道台灣新電影的第一部是《悲情城市》。但是我真正看到的第一部是《風櫃來的人》。那一個半小時的過程,我完全迷失在電影裡。電影講述台灣漁村的一群年輕人,在經濟變革裡,跑到高雄去找他們自己的生活。從海邊的小漁村,到港口大都會的過程,那是八0年代台灣年輕人的故事。但是我看完之後,覺得這部電影是在拍我,和我家鄉的那些朋友。我非常搞不明白,為什麼一部來自台灣的電影,會讓我覺得好像在拍我自己。回頭過來想,侯導拍《風櫃來的人》的時代,可能正好是台灣經濟轉型,政治逐漸開始變化的年代。而我自己學電影的九0年代,也是中國經濟開始轉型,政治開始變革的時代。雖然滯後了十年。但是我們經歷的這個社會 變化是非常相像的。

  這讓我反思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因為在這裡拍電影不叫拍電影,叫拍戲。就是戲的概念是根深蒂固的。因為過去中國電影的實踐,就是把京劇把文明戲改編成電影,所以整體上中國觀眾看電影的訴求,很大程度是要看戲劇性,那種傳奇故事的模式。但是在侯導的電影裡面,是鬆散的、散文式的日常,自然地記錄。我看到電影除了戲劇性以外的一種美感,他的電影裡面有你說不清楚 的、無法用情節,或者劇情來歸納的美感。就好像張世跟一群年輕人在海邊,面對著洶湧起來的波滔跳舞的時候,那個感染力是屬於電影的。從《風櫃來的人》我看到了電影書寫個人記憶與經驗的可能性。

  從我自己觀影的經驗背景來說,七0年出生,看的電影都是革命文藝片。就是把黨的意思通過通俗的傳奇故事,傳播給老百姓。這種模式的電影裡,沒有個人、自我、日常與真實的生活。侯導的電影裡面,我們看到一個漁村孩子的經驗也可以變成電影,啟發是非常非常大的,從那時候開始了解台灣新電影。那隨之而來看到包括楊德昌的電影,以及《兒子大玩偶》裡面其他幾位導演的作品。台灣新電影做為一個浪潮、一個電影運動,給我非常大的改變與啟發,是讓我看到電影跟現實生活、個人經驗與記憶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這一種文化態度或者寫作習慣,恰恰是文革十年在大陸被中斷的。

  對我來說,這些影片連繫起中國二、三0年代的電影傳統,甚至包括那個年代的文學傳統。說實話我看沈從文的小說,也是因為侯導。因為我喜歡他的電影,就看了很多他的報導,在訪談裡面多次談到沈從文,那我說我也應該找沈從文的小說來看。那時候沈從文的小說才剛剛可以重新在中國大陸出版,讀他的小說,也找到傳統的聯繫,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把它稱之為台灣新電影,但事實上對一個大陸導演的啟發是,如何去面對跟連接傳統的中國文化,那進一步來說,就是台灣新電影可能在大陸發揮的一個非常大的作用。

  二0年代一直是國民黨與共產黨這兩個政黨在鬥爭,合作之後再鬥爭。四九年帶來了兩岸三地的一種格局,然後大家封閉起來。在中國大陸,經歷政治運動,影響了個人生活,因為審查的限制,我們沒有辦法去表述。有時候我們也能看到,關於文革局部的政治運動電影,但不是歷史反思性的創作,是所謂傷痕型的撫平式的創作。但是在《悲情城市》裡面,有來自作者對政治的觀點,一種毫不掩飾,毫不屈服,大膽地對政治事件帶給普通民眾影響的創作。我覺得他的勇氣激勵著我,因為只要生活在中國,都逃脫不了政治的影響跟生活的改變。那是我們創作裡面非常強烈的一個衝動。我們從《悲情城市》裡可以看到,如何把政治經驗跟個人的關係呈現出來。

  侯導的《悲情城市》與楊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分別有兩個情節是我非常難忘的。一個是《悲情城市》裡,梁朝偉在火車上,很多本地人來找外省人。他們區別本省人跟外省人族群的唯一方法,就是看他會不會講台語。梁朝偉是一個啞巴,沒法講,然後那個人就要打他。旁邊馬上有人過來說,他是啞巴,你怎麼打他。你能看到超脫所謂的立場、屬於哪個陣營的,那種對政 治動盪的破壞性描述,是非常天才的一筆。我覺得侯導超越了所謂本省人還是外省人的陣營,他告訴你,政治動盪如何影響到每一個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我記得男孩跟女孩推著自行車在郊外走的時候,突然遠處有很多士兵在打靶射擊,我看到非常激動。因為在我少年時,經常在我們縣城外面遊蕩時,看到士兵在打靶。我們生活在中國內陸面對共產黨,跟牯嶺街的這些少年,生活在台灣面對國民黨是一樣的。兩岸的生活其實非常相似,那一幕非常打動我。侯導與楊導的電影,看到國民黨執政下的台灣人民是怎麼生活的,我覺得非常顛覆。所以,真實的看到台灣的土地與生活,就是從台灣新電影開始的。

  學電影的人,都會關注台灣新電影的發展過程。記得我看過很多的訪談,有我們的前輩,中國第五代導演與台灣的導演,包括他們那一代的文化工作者,影評人、策展人、還有記者,共同的回憶是八年代。我讀他們的回憶時,能想像那種激動、徹夜不眠,一起談論電影。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時代,但我能想像那是一個同仁的時代,電影工作者共同對電影的理解,所建立起來的熱 情。我們也能看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親近。譬如說我們會在楊導的電影裡,看到侯導演出,也可以看到楊導的電影,是由侯導做監製。在八年代的時候,台灣新電影是電影工作者的一種生活方法。我覺得沒有什麼好留戀的,只是覺得一種電影的生活方法消失了。楊導跟侯導,在楊導最後的日子,兩個人有沒有走動我都不知道,他們還能在一起喝茶嗎?還會一起談電影嗎?可能我們要留戀的是一種生活方法吧!

到頁面最上方

線上優惠書展

熱門活動
 
 
熱門活動
 
 
熱門活動
 
到頁面最上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