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博客來雜誌館>中文雜誌>coverstory
 
 
06/04/18 第 187 期
《數位時代 4月號/2017 第275期》科技的想像與變局
  未來已經到來,只不過還分布不均而已。」這是源自《發明學,改變世界》的一句話,也是我近期在閱讀此書時,一種當頭棒喝的感受,或許這也同樣刺中了這個時代所有無所適從的數位科技參與者。 過去,科技的演進總是在預期之內發生,縱使改變的速度越來越快,似乎都還是依循著一個特質:會依據某些定律或基礎演化。因此,只要跟電腦科技有關的預測,通常都有驚人的準確率,這或許不得不歸功於摩爾定律,在誤打誤撞之下,營造出來的一種...
 
科技巨頭的下一個十年狂想
每隔一個十年,產業領導者幾乎都會經歷一輪更迭。 1997年Google誕生,之後的十年大家把微軟、雅虎和Google視為三巨頭。 2007年iPhone問世,蘋果以顛覆者姿態開啓行動科技盛世,在新時代獨領風騷。 如今,來到2017年,在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各種新技術大放異彩的此刻,卻沒有任何一個科技巨頭有把握成為再下一個十年的領導者。 科技巨頭們如何布局、突破困境、持續前進? 他們,在未來的路上鳴槍起跑,正在撰寫下一個歷史篇章。
風格隱系操盤手
走入美感經濟時代,我們對所謂「風格」格外敏感。一個視覺、一段音樂、一場體驗甚或是一個面容,他們帶有獨特的個性和姿態,以全然不同的語彙表達呈現,顛覆了想像,從而深印生活。而我們不禁要問,風格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風格是人創造出來的。但這些關鍵角色往往隱身於背後,只讓作品說話。透過這次封面故事,我們希望進一步理解操盤手,他們如何發揮所長,成為影響世界的堅實力量。藉解密風格背後的工作內容與態度,從中得到啟發!
尋歸人,菜市場內製龜 紀紐約展「紀凱淵」
本期「文創」,是創刊四年多以來的第一次改版,從封面至內頁版型,都出自鄧耀江兄的手筆,整體感覺素樸多了,也深度多了,這個書寫者筆耕的「家」,佈置得更為自在和無束,期盼書寫者和閱讀能喜歡前來進駐揮灑或驚呼尋寶。 但改頭換面後的「文創」,並不意味著我們取稿要轉趨高格調或追逐高名度作家的文字,沒有,我們仍渴望「有溫度」、「有知性兼感性」、「有內容」的作品,我們不分作者的年齡筆齡長幼,不看名氣盛弱,因為廣大讀者眼睛是雪亮的,我
「零」耗能建築
何謂「零」耗能建築?一塊荒蕪之地平地起高樓,材料人力設備傾情投入,落成之時已經耗費無數資源,遮蔽人們安全的港灣中我們用電用水用熱能,悠悠一世、滄海桑田,建築破壞拆除人去樓空人事已非,斷垣殘瓦還是不變的廢棄物在那裡,除了記憶,對地球毫無建樹,如此,定義上的追求已然是虛無縹緲的「理想」。
小樂 吳思賢《Taste》拐心極品
記憶中基隆廟口的滷肉飯配豬腳,是小樂吳思賢從小到大永不忘懷的第一好味;在《極品絕配》中,他所化身的夜市小王子阿威,是每週五晚上陪看電視最好的宵夜良伴;下戲的他,在我們眼前正夾起一片蜂蜜糖漬檸檬片往嘴裡送,酸酸甜甜的滋味也喚醒眾人傍晚昏眊的味蕾神經,心在開胃的溫度下,就此被拐進到小樂吳思賢的療癒世界裡。
特急時光 世界鐵道旅行
「一張單程的火車票,862公里的路途,13小時的車程,8站的深夜旅程, 列車緩緩遠離昏黃的月台,往黑夜裡疾駛而去……」 近200年的時間內,鐵道拉近了世界的距離,將路途的單位從公里縮短至時間, 也讓火車承載著旅人的心境離開與到來,有的背負期待遠去,有的帶著歡喜返家, 有的伴隨緊張與勇氣、闖蕩夢想,還有的,則跟著火車日復一日地來回穿梭, 讓每個座位,總有著不同的故事。鐵道旅行,也將不再只是終點與目的, 而是這一路精彩的特急時光…
完全導入指南!活用橢圓盤
對自行車來說,大盤為正圓形是理所當然的。近來橢圓盤逐漸登上世界舞台,連環法冠軍Chris Froome都熱衷使用。本單元將為各位介紹橢圓盤的基本原理,以及各廠牌橢圓盤的差異,同時解說橢圓盤的踩踏技巧及安裝方式。只要了解如何使用橢圓盤,就能讓踩踏效率和速度提升!
顛覆管理學
談顛覆管理學,必定是傳統的管理知識、制度有了破口。如今,創新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視的一件事,每個人都想談「新」,找尋新的商業機會、新產品、新的管理方法,但我們的工作制度卻還是使用近百年前的模式,規定人們必須遵守朝九晚五的工時、坐在封閉式的小空間、數著今年還有多少休假時間。 當行動裝置的使用模糊了上班與非上班時間的分野;當工作者的創意養分再也不能僅從上班的這8小時內獲得滿足,那麼,堅守傳統的工作制度,又怎麼能替企業添入新的思
培養皿上長大腦
我們之所以為人的重要關鍵,都存在於那1.4公斤的大腦中;那裡是我們思想發展的地方、是我們感受愛恨的器官,也是人類最具創意與最邪惡想法的起源之處。這個胡桃形狀的結構乃是大自然所產生的最複雜的器官,它在出生時就擁有大約860億顆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必須在正確的時間生成、在正確的時間移動到正確的位置,並且以正確的方式相連,如此才能順利運作。精確了解人腦如何發育與運作,是現代生物學的最大挑戰。自神經科學誕生以來,我們對於人腦的知識很
取消/訂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