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科普報 = 2013 / 06 / 26 第479期
|
2013 / 06 / 26 |
第479期 |
|
本報訂閱份數
61396
總訂閱份數
1929977
編輯 / 瑪塞林
|
|
|
本期要目 》 |
|
|
|
|
暢銷書排行榜 》 |
TOP1 |
TOP2 |
TOP3 |
TOP4 |
TOP5 |
|
|
|
|
|
法醫.屍體.解剖室 |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
下流科學:是天性還是怪癖?從「性」看穿人性!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超譯尼采 |
|
|
|
|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3 / 06 / 28
|
【 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 】
博客來導讀 >
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既然黑天鵝事件無法避免,
那就想辦法從中獲取最大利益 《
黑天鵝效應》作者最新鉅作 每一件事情都會從波動得到利益或承受損失
。 脆弱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 反脆弱則是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因
此獲利。
尼采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就像人的骨頭承受壓力和緊張會變得更加堅強,謠言或暴亂會在有人試圖鎮壓它們時變本加厲,生命中的許多事物也會受益於壓力、混亂、波動和動盪。《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找到所謂「反脆弱」的那類事物,不只受益於混沌,我們也需要適時出現的壓力與危機,才能維持生存與繁榮。
《黑天鵝效應》告訴我們,非常不可能發生和無法預測的事件,存在於世界上幾乎每一種事物之中。《反脆弱》一書更力陳不確定是件好事,甚至有其必要,並且建議我們以反脆弱的方式建立各種事物。反脆弱超越堅韌或強固:堅韌至多只能夠抵抗震撼和維持原狀;反脆弱則會變得愈來愈好。此外,反脆弱可以免於預測誤差,並且受到保護,不受不利事件的影響。
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最穩定的國家其實沒有政府?為什麼債務對你不好,以及為什麼我們一般說的「效率」根本缺乏效率?
為什麼政府的反應和社會政策保護強者,卻傷害弱者?為什麼你甚至在還沒就職之前,就應該寫好辭職信?鐵達尼號的沉沒為何拯救了更多生命?這本書大談試誤法、人生的大小決定、政治、都市計畫、戰爭、個人理財、經濟體系和醫療系統……風格獨樹一幟。《反脆弱》是生活在不確定世界中的藍圖,也是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黑天鵝事件時的終極自保守則...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博客來選書|6月】《網路到底在哪裡》|阿潑:原來網路有實體
文/阿潑
媒體工作者,新聞系和人類所畢業生,換過很多工作,去過很多國家,寫了很多字,做了很多夢。著有
《看不見的北京》、《憂鬱的邊界》等。
我寫這篇書評時,正是六月四日,這天網路上(明確地說是臉書)有幾個和網路相關的消息傳出:一是
中國網站上搜尋不到六四天安門事件訊息不說,連「今天」兩個字都被封鎖;二是我國政府為了保護智
財權,限制境外網站,消息傳出後,還有將網路言論納入「國安法」範圍的討論;最後則是土耳其政府
限制了抗爭活動消息傳播,但仍有些消息從網路溢出。
這三件事都讓人有共同的反應:「我們無法忍受網路受到任何限制或阻礙」,那或許是因為我們已經習
慣了無所不通、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生活,而我們依賴著、相信著網路的「自由」——無法連上網路、
難以在網路上完成工作的困擾,似乎比生理問題不被滿足還讓人焦慮。因為,到了今天,上網像呼吸一
樣,網路就像氧氣,以至於我們遺忘了沒有網路的世界是怎麼樣,隨處便可連線的便利,也讓我們幾乎
失去了當初一步一步從電話線撥接的逼逼聲開始的網路探尋記憶。
還記得南亞大海嘯造成的海底電纜斷裂,就讓網路世界也受到震盪,而台北市的一場小火災,僅讓一家
公司網路機房被破壞,但就彷彿世界末日一樣,人人哀號,一個工程師朋友嘲弄地說:「敵人何必拿飛
彈攻打我們,燒掉機房,台灣就癱瘓了。」在它斷掉、無法連線那刻,我們才會去調整數據機、扯一扯
網路線,或者打電話到電信公司,原本只需開機就能上網的虛擬世界,突然變得「真實」起來。此刻,
「實體」才會被意識到。
《網路到底在哪裡》這本書便是因此而產生的,不過他的起點可愛一些——作者安德魯•布蘭姆的網路
線被松鼠咬了一口,這一口讓他嚇到了:「原來網路有實體。」當我們已經被虛擬、數位、無線、雲端
這類的詞彙佔據對網路的想像空間,要怎麼說明它的實體?於是,布蘭姆發問:「網路會通往哪裡?網
路到底在哪裡?」
作為一個記者,他試著找出答案,跟著網路線、光纖電纜、數據中心等等耙梳了上個世紀到今天的「資訊革命」歷史,清楚說明「網路」如何運作,更試著以文字繪製出城市大陸間網路連結的電信地圖——如同我們熟悉的捷運地圖構築了另一種對城市的理解方式般,網路也能透過光纖電纜和數據流量來說明
虛擬世界的實景,而那可不像是像《駭客任務》那樣跑出一串位元這麼簡單而已,它有著更清楚的路線
指向和「集聚地」,這樣的路徑地圖有其線上線下的多重意義,生成另一種地理學概念。
例如,我們無法以現實中的國家來理解網路,當美洲的網路光纖沿著鐵道而行時,非洲的網路依賴的是
昂貴的衛星;我們常說網路無國界,那是因為我們無法以政治邊界來畫出網路世界,布蘭姆就說:「在
網路上,政治邊境在Google、蘋果和微軟三巨頭的統轄下而模糊,甚至消失。」而這些公司都投入大量
資源建立自己的網路,不論是向現有的電纜租用大量頻寬,或是買下個別光纖,就像建立私有通道一樣
,傳輸自己的資料或可選擇數據儲存之處。其中又以臉書來說,他並非將網頁送到你手上,而是仰賴其
他網路的幫忙——它希望網路連結越多越好,所以,如果某個ISP(網路服務業者)發覺流量大部分來自
臉書,那麼它會和臉書要求直接連結,於是這家ISP的客戶將會發覺臉書下載速度很快。
然而,網路的連結地圖,某些時候不可免地和傳統地圖有些意義上重疊,例如紐約、倫敦、東京、首爾
的網路最密集,彼此傳輸速度就快,而海底電纜的登陸港口也是傳統的大海港城市;但有些時候,速度
和距離又不是如此相關,有可能因為同個ISP,通訊就比較迅速。不過無論如何,對網路工程師來說,
「網路要是不能擴充,就是等死。」
對於缺乏地理方位和地圖感的我來說,雖時常在這本書的「地圖」中迷路,但書中的網路知識厚實到讓
我興奮,包含網路的開始、美國推動的法案、網路數據的傳送方式,都讓我頗有收穫,當我一邊使用電
腦一邊看著數據機,發覺那閃亮亮的黃點也開始有了意義。
而我私心推崇的,仍然是作者踏實地到每個城市參訪數據中心、電信地圖公司、網路業者的記錄和觀察
,他不厭其煩地說明著每件事原理和意義,也透過人物訪問來說明網路為何成為一種革命、一種今日不
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當我們看了太多比爾蓋茲、賈柏斯、祖克伯的故事,不停吹捧他們的「偉大」,將
他們視為改變世界的「神」,卻不會想到,網路的革命,是源於更多的默默無名的推手和耕耘者的熱情
,他們或許只是畫電信地圖的、伺服器管理者或是電纜工人,但他們都有聲音和位置,值得我們的一聲
讚嘆和掌聲。
最後,我認為網路能被許多人使用、進一步改變,甚至畫地圖,是因為「這與網際網路的本質中開放的
價值是息息相關,在網路上,每個網路涉及一定程度的脆弱,當兩個網路相連時,必須信任彼此,也意味著信任其他所有人。」請讓我以本書的這段引言來回應一開頭發生在台灣的例子。
...more
|
相關閱讀 > .《網路到底在哪裡:一個從未出現在任何地圖上的世界、一場沒有人走過的網際實境旅程》,
安德魯.布蘭姆,
大塊文化,
|
▲ Go Top |
新書搶先試閱 》 |
潛意識,悄悄操控了意識
文/曼羅迪諾
假設你們全家去年夏天到迪士尼樂園渡假。為了讓小女兒在大茶杯裡旋轉,你頂著攝氏三十五度的高溫
,與擁擠的人群奮戰,現在回想起來,你可能會懷疑此舉是否有違常理。但你可能也會想起當初計劃出
遊時,已經評估過所有可能情況,並覺得孩子燦爛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報償了。我們通常都自信滿滿,自
認知道自己行為背後的理由。有些情況的確如此。然而倘若意識以外的力量其實深深影響人的判斷和行
為,那麼我們對自己的了解,想必沒有原本以為的那麼透澈。「我接受這份工作,因為我想面對新的挑
戰。」「我喜歡那傢伙,是因為他很好笑。」「我相信我的腸胃科醫生,因為她這輩子都與腸子為伍。
」每天我們都會針對我們的感覺和選擇,自問自答,得出的答案通常看似合理,但仍往往錯得離譜。
你真的明白,為什麼做這個決定嗎?
研究顯示,人類試圖了解自己的感覺時,往往奇特的混雜極度的自信和無能。你也許非常確定,自己會
接手某份工作,是因為那份工作充滿挑戰,但你其實對贏得聲望更有興趣。你可能會發誓,自己喜歡某
人是因為他很幽默,但你喜歡的可能是他的笑容,因為那讓你想起母親。你可能認為自己相信你的腸胃
科醫生,是因為她很專業,但真正的原因也許只是因為她很擅長聆聽。大部分人都滿意且充滿自信的接
受關於自己的一套理論,甚少加以驗證。然而現今的科學家已經可以在實驗室驗證這些理論,而且他們
發現,這些理論其實都大錯特錯。
舉個例子:想像你正要走進一家戲院,有個看起來像員工的人上前,問你是否願意回答一些關於戲院和
營運狀況的問題,以免費交換一桶爆米花和飲料。那人沒告訴你的是,附贈的爆米花桶其實有兩種大小
,一大一小,但兩者都大到你不可能全部吃完。此外爆米花也有兩種「口味」,後來受試者會形容其中
一種「很棒」、「品質很好」,另一種則「不新鮮」、「潮掉了」、「難吃死了」。你也不會知道自己
其實正參與一項科學試驗,旨在研究你會吃多少爆米花、原因為何。
科學家想研究的問題是這樣的:你吃多少爆米花,究竟較受什麼因子影響?是味道還是份量?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他們發送了四種爆米花和盒子的組合。看電影的觀眾收到的有小盒的好吃爆米花、大盒的好吃爆米花、小盒的難吃爆米花,以及大盒的難吃爆米花。結果呢?盒子大小影響人們「決定」要吃多少的程度,幾乎就跟爆米花的味道差不多。其他研究的結果也很類似,如果把盛裝點心的容器變成兩倍大,受試者食用的量也會增加30%至45%。
我在「決定」這兩個字上加了引號,因為這個字眼通常意謂有意識的行動。然而這不太符合前述決定的情況。受試者不會對自己說:「這些免費爆米花真難吃,不過既然有這麼多,我就盡量吃吧。」相反的,這類研究的結果,正好應證了廣告商長久以來的理論──也就是我們會無意識的受到包裝設計、包裝或產品大小,以及菜單內文等「環境因子」影響。最讓人驚訝的,是這些效應的強度,以及人們對自己已經被操控了的事實,拒絕接受的程度。我們有時承認這類因子會影響其他人,但通常深信自己不可能受到影響。但這樣想就錯了。
以上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
...more
|
相關閱讀 >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
曼羅迪諾,
天下文化,
|
▲ Go Top |
|
|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
|回本期要目| |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
g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