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科普報 = 2013 / 08 / 28 第487期
|
2013 / 08 / 28 |
第487期 |
|
本報訂閱份數
61487
總訂閱份數
1931920
編輯 / 瑪塞林
|
|
|
本期要目 》 |
|
|
|
|
新書排行榜 》 |
TOP1 |
TOP2 |
TOP3 |
TOP4 |
TOP5 |
|
|
|
|
|
如瑜得水 |
為什麼常識不可靠?寧可沒常識,也不要因為常識而壞事 |
超譯尼采II【限量超譯尼采合輯筆記卡版】 |
中午吃什麼?一個經濟學家的無星級開味指南 |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
|
|
|
|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石橋毅史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3 / 08 / 26
|
【 書店不死 】
博客來導讀 >
書店是一種「親手把書交給讀者」的行業, 也是把「書」裡的知識與情感傳承到下一個時代的力量。
探討「書」與「書店」的現在與未來, 含有深刻熱情與反思的報導文學佳作。
在東京的商店街,一手創立只有五坪大書店「日暮文庫」的原田真弓;迎戰「電子書時代」,極力主張「紙本」優點的淳久堂的福聰;在和歌山
「人口只有百人的村落」經營「井原心靈小舖」的井原萬見子;岩手縣「教主級」的前「澤屋
書店」店員伊藤清彥;在鳥取追求並實踐「一般書店」的「定有堂書店」老闆奈良敏行……
在市街書店逐漸消失,書店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薄弱的現在,他們所捍衛的「書店」之所以應該存在的理由究竟為何?
他們為何堅持開設書店?
在電子書逐漸抬頭的時代,紙本出版流通業的運作系統現況是如何呢?在現實環境日益嚴苛的氣氛下,書店的存在意義是什麼?一些被認為「有特色的書店」裡的店員、老闆們,是以怎樣的姿態繼續經營著這個事業?
本書作者石橋毅史曾在出版社任職、而後擔任雜誌記者,憑藉著對紙本書的熱愛,及對書籍從業人員背後執著熱情的好奇,在成為自由作家之後,遍訪日本數個知名的特色書店、連鎖書店、二手書店,專訪書店從業人員的工作心得,試圖從中分析「書」和「書店」在今後的發展與應該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時代意義。從根本重新審思這般「傳遞書」的職業,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博客來選書|8月】《正常就好,何必快樂?》|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珍奈說。
文/楊佳嫻
當母親燒掉珍奈視之如命、偷偷藏在床墊底下的那些文學書,她領悟了一件事情:「外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隨時被拿走,只有你內裡的東西才安全。」從此之後,她努力建築內在的圖書館。
當信教虔誠的母親發現珍奈的第一樁同性戀情,判定這是魔鬼附身,逼迫她接受教會可怖的矯正儀式。之後,第二樁同性戀情來到,這次,她決定離家求生。向母親告別時,她說:「我跟她在一起的時候很快樂。」母親的回答是:「你可以正常的話,何必要快樂呢?」
這兩個事件決定了這位拉子女作家的文學生命。比起「正常」,她更想要的是快樂、激越、自由的人生,即使那必須面對許多質疑、傷害。而唯有在自身內裡建造一處可供憑依、儲滿能量的空間,才可能掙脫破碎的擁抱,從地獄回來。而統合以上兩者的,即是書寫。而以書寫為表現方式的生命,其核心為愛,愛是誠實的。
珍奈時時回顧童年,認為那是心靈之所以打死結、重蹈覆轍的根源。「家」如此不完滿,是致命傷,同時也是驅動力。她為了獲取快樂,得堅強,得奮鬥。同時,得發明另一家「家」。「對我而言,書就是家。
不是書本構築一個家——它們就是家。翻開書,如同打開門,進入其中。」以書為家,對於珍奈來說,最大意義並非庇護:「這不是藏身之處,這是探尋之地。」
和母親溫特森太太相處不佳的珍奈,其實是領養回來的孩子。後來,她一次次地試圖突破體制與法律的障礙,找到生母。一開始,生母似乎比養母更開明,例如以她寫作出書為傲、能接受同志身分等等。珍奈當然非常高興。可是,這並不表示對於溫特森太太的否定,那些愛的匱乏與折磨,其實提供了不一樣的東西,變成了寫作的底蘊。而珍奈呢,也在和生母第三次見面時大吵,發現不一定真那麼處得來。書中對於這
些情感轉折,自剖細膩,勇於面對。好作家往往提供的不是童話故事,對讀者殘忍,也對自己不放鬆——人生不是芭樂片,不是找到親生媽媽就會突然綻放幸福光芒到永遠。
珍奈.溫特森擅長製作鮮活的比喻,輔以略帶諷刺、充滿自省的筆調,讓讀她的小說或者散文,都非常暢快,且富於啟發性。尤其對於我這樣一個寫詩的讀者來說,她對於詩如此信賴,深深打動我:「當有人說詩是一種奢侈,一種選項,或說詩只屬於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或說詩無用……(中略)……我都懷疑說那話的人想必活得一帆風順。艱困的人生需要艱困的語言——詩正是艱困的語言。那也正是文學所能提供的——一種強大的語言,足以道出人生何以艱困。」
...more
|
相關閱讀 > .《正常就好,何必快樂?》,
珍奈.溫特森,
木馬文化,
|
▲ Go Top |
編輯室報告 》 |
故事才剛剛開始
文/余宜芳
那天一個記者問我,妳寫過《台積DNA》、《奧美創意解密》,這次寫《拔一條河:甲仙的人情與美味》,「差別在哪裡?甲仙的DNA是什麼?」
這是個好問題,逼著我思索一路書寫的選題軌跡。寫台積電和奧美廣告,是寫傳統定義下的「成功」與「大人物」,這兩家企業,一為科技業牛耳,一為許多創意工作者心嚮往之的戰場,都有太多值得萃取學習之處,兩家企業均有高採訪難度,寫完後,鬆了一口氣,卻不免有幾分爬完「高山」的虛榮心。
但寫甲仙,一座從高鐵左營站搭車還要一個半小時的小山城,一個八八風災後至今還在苦尋出路的偏鄉,我所採訪的,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在地「小」人物:芋冰店老闆、餐廳廚師、社區工作者,以及許多東南亞外籍配偶。他們和她們的生命,絕對不是「成功」經驗分享,反而見證了台灣許多偏鄉累積多年的痛點:人口外移、工作機會稀少、教育城鄉差距嚴重。
他們的故事對你我有什麼意義?讀者為什麼要讀這一本書?
甲仙,原本是慢慢衰敝的偏鄉,劇變後瞬間一無所有,怎麼想,都應該是悲劇吧?沒想到,從零開始的崩壞,卻一路激發出甲仙人的求生本能:觀光業要從過路經濟轉向深度小旅行;農業想從初級生產轉向綠色有機、觀光農園以及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觀光客不進來,商圈內的店家團結起來,利用網路、商展,把產品主動送出去給消費者。
透過一次次採訪,我和導演楊力州想呈現的,不是問題,不是解決方案,而是災後留在故鄉的人,他們面對生命的態度、處理問題的勇氣。從甲仙國小拔河隊、收集甲仙老照片的半農半廚師誌誠、芋冰店老闆阿忠、新住民媽媽文香與羅娜、到災後回家賴著不走的女兒麗雲----。每一個書中的甲仙人,當然是小人物,如同你我一般的平凡人;但他們的態度與勇氣,很大。
「甲仙的DNA是什麼?」是接受大自然的殘酷、世界的不公平,但就像拔河這運動一樣,可以後退,可以跌倒,但,不能放棄,一定還要站起來,再用力。
...more
|
相關閱讀 > .《拔一條河:甲仙的人情與美味(親簽明信片版)》,
余宜芳、楊力州,
天下文化,
|
▲ Go Top |
|
|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
|回本期要目| |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
g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