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藝文報_20140526
「這個世界瘋了,戰爭就是證明」鮮活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煎熬
定價:380元
優惠價:
75 折
285 元
重生
意外發生時,人體神經能重生,但痛覺會復原,心靈創傷也是。當軍人無畏男性壓抑、面對創痛,難道只為重返戰場?我們又該如何從戰爭製造的瘋狂中,重拾理性和良心?一本以冷靜智慧洞悉戰爭本質,以書寫戰爭改變人生觀念的文學經典
──派特.巴克《重生》三部曲──
英國《觀察家報》評選文學史上十大歷史小說
譽為與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齊名經典
超越《西線無戰事》,文學史上書寫一次世界大戰最高傑作,中文版首度面世
「什麼是英雄?創傷?男子氣概?」戰爭,為何有人望之卻步,有人趨之若鶩?
從大戰到重生──
我們只需要可以面對現實的信仰
唯有藉著豐富歷史的認知與文學的想像,才可能由歷史的糾結中找到重生的契機
【謹以《重生三部曲》中文版面世˙見證第一次世界大戰100週年紀念】
「我拒絕再戰。本人相信,有權停戰的主事者刻意拖長這場戰爭。」
─S•薩松,一九一七年七月,一名軍人的宣言
一九一七年,上尉薩松因宣言反戰,被判往軍醫院內接受心理醫官瑞佛斯治療。在愛丁堡奎葛洛卡軍醫院裡,各有原因住院的軍人病患,包括西弗里•薩松、伯恩茲、安德森,以及僅能筆談的失語症患者比利•普萊爾……等人。在血肉之軀的傷痕累累之外,瑞佛斯的任務是治癒他們的心理疾病,協助他們重回戰場。然而,他們愈接近痊癒,送他們回前線的決定也變得愈來愈艱難……一場跨國界的大戰,重返戰場的目的為何?戰爭為何令人望之卻步,卻有人趨之若鶩?
《重生》的場景圍繞在軍醫瑞佛斯和病人間的故事,結合真實與虛構。透過醫官和病人之間的對話,如彈震症的精神疾病,來探討戰爭,一口氣跳過性別、地理與歷史的界限,更擴大觸及在戰爭文學中罕見的階級、創傷、藝術創造等議題。作者的書寫讓世人對於戰爭有更多的思考,也迥異於一向以前線血戰紀實見長的戰爭文學,卻更加震撼人心。
「重生三部曲」是英國女作家派特.巴克描述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士兵的小說三部曲,於一九九○年代陸續出版,旋即席捲書評媒體讚譽,並入列學院熱門研究書目,被譽為超越《西線無戰事》,文學史上書寫一次大戰最好的作品。本書不僅榮獲英國年度文壇最高榮譽布克獎,且於布克獎四十週年時獲選最好的布克獎(The Best of Booker)得獎小說之一。
定價:740元
優惠價:
550 元
所羅門的偽證Ⅱ:決心(套書不分售)
唯有宮部美幸才能超越宮部美幸
耗時15年構思創作,連載9年,寫下4700張稿紙
超越《模仿犯》,宮部美幸最高峰!
電影即將開拍,由日本奧斯卡大導成島出執導,2015年上映。
「我們已經受夠了!我們要自己找出真相!」
這段困難重重、卻又令人熱血沸騰的真相追尋之旅即將開始。
模範生檢察官•藤野涼子v.s.神祕的外校律師•神原和彥,
究竟誰會搶先對方一步,走出迷霧,抵達終點?
「我非常厭惡遭到他人控制,這種意識在每個作品裡都會出現,但在本作中呈現得非常具有代表性。」──宮部美幸
故事大綱
唯有勇敢的人也擁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亦具備勇氣,我們才能感受到人類的進步。──儘管我們過去一直錯把其他事情當成人類的進步。
柏木卓也的死和《前鋒新聞》的報導對三中的師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被迫離開學校的校長和老師、被認為是事件元兇的不良少年、失去好友和聲音的少女。還有只想掩蓋這一切的校方,以及對此視而不見的其他學生。
無法忍耐這種狀況的藤野涼子挺身而出,決定透過舉辦校內審判,找出卓也死亡的真相。
她的決心撼動了原本冷漠以對的其他人,也招來了大人們的嚴厲打壓。
涼子頂住了壓力,成功讓校方答應進行審判。
同時,在參與審判的眾人面前,出現了一名神祕的外校生。
沒人知道他出於什麼目的,自願擔任被告大出俊介的律師。
然而隨著審判的接近,竟又出現了新的犧牲者……
究竟這場審判能否順利進行?!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四歲的夏天,一場左右人生的審判,即將開庭!
東野圭吾構思十年長篇推理新作!
蒲生蒼太永遠記得中學二年級那段日子。在蒲生家每年必定前往的牽牛花市集裡,蒲生遇見了同年的女孩伊庭秀美,兩人成為密友,然而這段純純的感情,卻在蒼太父親發現時告終。多年後,一張哥哥印製的假名片讓蒼太遇見了某位與秀美極為相似的神秘女子,但其中卻牽涉著一起懸案。如夢似幻,曾經存在,但已消失滅絕的黃色朝顏,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為什麼別人看起來那麼容易,我們卻出奇地困難?
葉慈剝除生活的表面直到它露出令人挫折的本質,揭露了我們奮力對自己隱藏的、被靈魂摧毀的真實,但他也向我們展示了生活畢竟如何地可貴,嘗試又是如何地重要,在一切之初又該如何地勇於作夢,努力、以足夠的熱情與野心去相信我們將擁有的絕不只會是平庸與平凡。他的小說是如此充滿了力量與熱情,像對靈魂的呼喊、人類精神的宣言。
最殘酷也最精采的遊戲是,場上只剩兩種玩家:一種不能輸,另一種輸不
14年前,六名聰明自負、志同道合的牛津新鮮人,出於好奇加入一個秘密社團,玩起挑戰彼此極限的「遊戲」。輸的人必須接受其他成員提出的懲罰,做出大膽挑釁之事,辦不到就必須退出,最後留在遊戲中的贏家,則能得到一筆豐厚的獎金。因此,成為贏家的唯一守則就是:盡情羞辱對方,但自己不用感到罪惡!遊戲越玩越大,他們賭上的已非金錢,而是自尊與性命!
插畫家王春子的第一本散文集,從日常問候開始。
一位以畫說話的插畫家,也拿起筆寫下她平日的所見所聞,她關心生活瑣事,也關心社會問題。讀完這本書後,恍然大悟,原來是在這樣的城市,過這般的生活,有了這樣的王春子。一個人工作,多半時間是沉默的,像獨自慢跑,沒有人盯你。畫畫的開始總是焦慮,尤其是還沒進行到滿意時最脆弱,我通常躲起來畫。先生老是笑我畫圖時禁忌很多,最怕別人不經意從背後走過,因為一點點可以誤會成輕視的眼神都足以殺了我。
世界最陰暗的不在鬧鬼的房子,而在疑神疑鬼的人心。
定價:340元
優惠價:
79 折
269 元
1貓1人,開始踏上尋找新飼主的托貓之旅。
定價:280元
優惠價:
79 折
221 元
故事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結束。董啟章最新作品
定價:280元
優惠價:
79 折
221 元
我們需要詩,需要用詩的力量拒絕低俗,抵抗粗暴
定價:320元
優惠價:
79 折
253 元
透過酒精,他就可以暫時以為自己是快樂的
定價:280元
優惠價:
79 折
221 元
桐華最想寫的故事,耗時五年傾心打造的精華之作。
定價:240元
優惠價:
79 折
190 元
有沒有一場愛戀,讓你不忍回憶,卻又無法捨棄?
定價:240元
優惠價:
75 折
180 元
外星勢力入侵地球,人類存亡決勝於生死輪
定價:200元
優惠價:
79 折
158 元
身體藝術家
找回感情的重量!/南方朔
著作等身的美國後現代主義大師唐.德里羅(Don DeLillo),每次一出手,全球文學界都必然注意傾聽。他以前著作都卷帙宏大,前幾年出的《陰間冥府》(Underworld)原文即厚達八二七頁。而這次他又出手,卻是部超短的中篇作品。《身體藝術家》(The Body Artist),只有一二四頁,篇幅雖短,受到的注意並沒有減少。
近代文學從一九七〇到八〇年代起,由於知識理論的改變,而進入了所謂的後現代主義階段。
文學後現代主義有許多特性,最大的特性之一,乃是由於知識理論改變,人們對事務的辯證正反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並能考掘出隱藏在縫隙間失去的意義。因此,所謂的後現代作品遂著重在大型的反論述上,唐.德里羅就是其中的翹楚。他總是以各種大長篇對既定的事務提出反論,並將它的單一價值推到極限,使它的悖論無所隱藏。正因為他是要對歷史和現實提出大的反論述,所以他對重要課題都必須去做專業學者也未必會有的鑽研。例如他在《白噪音》裡,必須對恐懼問題做出百科全書式哲學和神話人類學研究;在《天秤座》裡,必須對甘迺迪總統遇刺案,去做深入的探討與聯想;在《陰間冥府》裡,必須對當代文明深入反思;在《毛二世》裡,要對權威人格及恐怖主義深入探索。這也是他的每部作品都必須極為龐大的原因。蓋只有如此,始能對歷史和現世的公眾事務做出大型的反論。
而這本新的中篇作品《身體藝術家》,卻和他以前的作品完全不同。這部作品的特色是:
(一)他以前的作品都是談論歷史和現世的集體公共事務,這部作品則是在談論純粹的私人事務。
(二)由於它談的是私人事務,因此整部作品遂相當於是個人的獨白,而沒有公共事務的重量。
(三)由於全書沒有甚麼情節,只是在談兩人記憶中的對話,悼亡的情愫,對話的斷斷續續,隨意的聯想,以及語言的飄飄浮浮,整個對話時語言和細微動作的不確定性,這些細節遂交織成彷彿有如美文般的敘述,美麗的敘述在跳躍,找不到客觀的參考架構。它可以被領會,但不能被覆述,整部作品我反反覆覆的讀了許多次,但也無法說出它究竟是要傳達甚麼確切的訊息,因此,《身體藝術家》這部中篇作品,不能理解為是人們習慣了的小說,只能看成是感情、聯想、語言的飄移故事。它沒有重量,只有飄移。
《身體藝術家》雖然沒有清楚的敘事,但這並不妨礙它那朦朧的人物框架。
雷伊.羅貝爾斯(Rey Robles)是個西班牙裔,在西班牙獨裁統治時,被送至俄國避難,後來輾轉到巴黎,最後落腳紐約,拍攝過得獎的電影,後來風光不再。他一生三娶,第三任妻子是身體藝術家羅蘭.哈特基(Lauren Hartke)。他後來飲彈自殺,得年六十四歲,羅蘭.哈特基則為三十六歲。
在雷伊.羅貝爾斯死後,整個敘述就從他們最後的早餐開始,人的親密生活中那種瑣碎,任意聯想,語言跳躍不定的本質展現無遺。
在第一章敘述之後,經過簡單的過場交代,於是進入了本書的核心,它就是當一個人的配偶死了,他如何去面對那有如精神廢墟的日子?他和她生活過的房屋與空間會留下甚麼樣的記憶碎片?當她在舊屋中輾轉雜思時,出現了一個疑似精神病患的「烏貴先生」(Mr. Tuttle),那是個彷彿已死的他所變成的幽靈,那是個甚至連時態都很混淆的虛擬世界。而她是個身體藝術家,身體藝術是個藉著肢體的主觀象徵動作,去做無聲表達的行為模式,它更加迷離難解。於是,《身體藝術家》整部中篇作品,就彷彿是本文詞優美的獨白和與幽靈的對話,它完全處於一種失重的狀態。
它似乎是企圖去問一個可能難解或無解的形而上困惑:我們的人生經過了千山萬水,當他死後,我還是甚麼?我的記憶又是甚麼?
我們閱讀世界,閱讀人生,或者閱讀作品,都希望它有一點重量,明顯的重量才會產生意義,使人們不致於惶惑不安,也跟著處於一種失重的狀態下。《身體藝術家》之所以使人覺得它沒有重量,乃是它的敘述飄浮不平,對所有的私人親密行為都不聚焦,只是語言文詞在閃爍,因而她對他雖有懸念,卻使得懸念沉入進了虛空。但隔著敘述的深化,唐.德里羅最後還是逐漸找回了它失去的重量。她驚覺到自己的心不在焉,有了這樣的提問:
「為什麼不沉下去呢?讓死亡把妳拉倒,讓死亡支配一切吧。
為什麼不讓妳摯愛親人之死把妳帶進淒慘的崩解呢?妳總是不懂得怎樣去愛妳的摯愛親人,直至眼睜睜看著他們戛然消失。然後妳明白了他們的痛苦離妳其實只有咫尺之遙,明白了妳是多麼吝於付出自我,難得有心靈不設防的時候,總是計較著施與受的平衡。」
我自己認為,這幾句話可能就是唐.德里羅在想的要點。本書從追憶最後的早餐起,就顯示出兩人對話的飄浮,那是感情上心不在焉的躲躲閃閃。感情的心不在焉,它本身就造成了一個充滿了詭異氣氛的交流世界,當他們計較,就會在瑣碎的事務上飄來飄去,感情的無重量因而形成,語言縫隙間的懸念遂被稀釋,有情也變成了無情。只有透過不斷的思索和質疑,她才離得開那個形而上的虛無境界,重新知道自己是誰!
唐.德里羅是個喜歡追根究柢的哲學式作家。他以前對各種歷史及現實課題都會問到根本,這次他則是透過悼亡,對主觀的私人感情也作了追究,並解開了感情世界心不在焉所造成的死結問題。這個死結被打開,人們就可以打開窗戶,讓風可以吹進來。或許這就是《身體藝術家》最後的重量!
人若有萬千據點,總會在驀然回首間瞥見一個令人動容的所在
蔡素芬鹽田兒女三部曲:鹽田兒女+橄欖樹+星星都在說話 ( 博客來獨家簽名套書 )
文/王昀燕
1993年春天,蔡素芬完成《鹽田兒女》,以樸質的文字細描鹽田上的勞動婦女,日照下,輝映著他們討生活的姿態,一種兼容柔軟隱忍與耿介剛強的生存本事。小說以完熟的人情,濃烈的地方風土,獲得當年《聯合報》長篇小說獎,更讓人以為作者必然有一定年紀,飽經人世歷練,殊不知彼時的蔡素芬,不過年方二十九。
該書的背景正是孕生她的童年之地──台南七股,一個濱海的小鄉村。蔡素芬的父母很早就到大城市謀生,心想既然孩子待在城市也是玩,不如送回鄉下。她也樂得在鄉間快活度日,是以五、六歲前,總在高雄與七股兩地來來去去。村子裡安靜得很,無人管教,不求讀書識字,唯以大自然為師。長大後離鄉,鹽田風日在心頭繼續吹拂曝曬,不僅哺育了《鹽田兒女》,更在數年後成就了敘述鹽田兒女第二代年輕歲月的《橄欖樹》,以及新近問世的第三部曲《星星都在說話》。
蔡素芬回憶道,當年《鹽田兒女》可說是一口氣寫出來的,從開筆到完成僅兩個多月,前期主要在構思,同時間她還忙著另一本書的翻譯,真正衝刺期是最後一個半月。「可能是因為很集中精神在寫,有些語言自己就會跑出來。」
她的作品恆常緊扣人與時代的牽連,探問在大時代變動中,個人的命運如何回應。蔡素芬說,50、60年代正值台灣社會轉型,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商社會,《鹽田兒女》即刻意以此為背景。彼時許多人離鄉至城市謀生,原來熱鬧的鄉村,人口漸凋零,生產力頓失,「這種遷移影響了人的生命內容,住在鄉村跟城市受到的生活刺激是不一樣的。」
談及時代,蔡素芬說,「每個人在大時代下都是小小的一個點而已,如果對環境不敏感,便覺得與自己無關。」一般人不過就是求有份工作,把家裡安頓好。然而,若對大環境敏感,自會對應到與個人之間的關係。中學時期,她讀的多半是反共文學,從中看到社會性、看到大時代,潛意識裡不免留意故事時代背景,而後喜讀英美小說,如狄更斯,亦是闡述大時代下的個人命運周折。因受閱讀所影響,日後投身寫作時,在題材的選擇上,自然傾向此一類型。
大二那年,蔡素芬參加《中央日報》舉辦的紀念蔣公百歲冥誕徵文,當時兩岸已私下相通往來,可將親人接來同住,她聽聞教官說起鄰居的故事,便以此為題寫了一篇小說,談述親人分隔三十幾年復又重逢,生活上能否相處,並得到徵文第一名。「故事雖建構在時代下,但寫的無非是人性。」蔡素芬說,她天生有這敏感度,從小周邊發生的事總能牢記,使之轉化成筆下的故事。
「寫作就這麼奇妙,每次寫小說都是根據我可以得到的資源,去把它組織出來。」高中即開始小說創作的她說,「我不認為寫作的人就是一直在寫自己身邊的事情,甚至我不太喜歡寫我自己身邊的事。」
《鹽田兒女》系列第二部《橄欖樹》寫的是第二代的故事,以《鹽田兒女》的祥浩為主軸,滿足了蔡素芬寫校園生活的心願。寫校園,倘若只寫感情,恐顯得太輕浮,她仍希望注入一些理想性,便將時代背景設於民歌末流,動人餘音猶迴盪校園,且她所就讀的淡江大學(亦是書中主人翁就讀學校)恰是民歌運動發源地,再適切也不過。
《橄欖樹》出版時,便有學者在評論中探詢,晉思和祥浩接下去會如何?會不會再有下一本?蔡素芬心想,「絕對不會有下一本,我不想再糾纏了!」後來陸陸續續又有人問起,好奇他倆往後的發展,但因工作繁忙,又耕耘其他小說,蔡素芬也就沒將這事放在心上。直到有天,她在機場乍見某人側影,酷似一位她大學時代熟識的朋友,回頭再尋,卻已尋不著了。她心中突然湧上一個念頭,那些年輕時代的朋友久未聯繫,這麼久沒見,為何還能認得?正是這麼一次偶然的遭逢,為她動筆續寫這小說埋下源頭。
不過真要下筆,又事隔多年。這些年裡,她不斷設想這些人物在小說裡處於什麼位置、作用是什麼,「慢慢地,你的情感就可以滲透到角色的個性裡,覺得滲透得差不多了,可以融入他了,才有辦法寫。」
《星星都在說話》乃延續《橄欖樹》之作,二書分別從女性與男性視角發聲,合奏一闕浪漫歌謠。書寫過程中,蔡素芬屢屢回看《橄欖樹》,「兩條不同的生命線,在某一刻重疊,分岔了之後,他們又疊回來,重疊的地方應該怎麼寫,才不會造成太多重覆;但是在《橄欖樹》出現的場景,女生的認知是怎樣、男生的認知是怎樣,這部分我就覺得很有趣。」
從當初執意不寫續篇,到終於完成三部曲,蔡素芬說,「有一種情感回來,必須書寫;而且我們的時代在改變,這時代跟過去的時代是很不一樣的,所以把這個時代的元素也納進來。恰好晉思這個角色很適合。」事實上,這角色確實有一個原型,他是私生子,生父是寫社論的,他自覺被騙,整個時代的改變讓他失去信仰,所以最終選擇走自己的路,赴美成家創業。蔡素芬認為,此一角色設定有可發揮之處,「剛好我也想談談在媒體界的投機份子,他父親在小說裡就是一個投機份子,不是為了理想而工作,只是見風轉舵,知道在什麼舞台該做什麼事。我沒有要寫完美的人,而是希望跟社會性結合在一起。」
《鹽田兒女》寫就迄今長達20年,三部曲共構了一個家族的開枝散葉,命運流轉,而《星星都在說話》也是唯一一部,教蔡素芬寫到某個段落,淚眼婆娑。口頭上雖說「也夠久了,我不想再跟他們糾纏了!」,蔡素芬心底仍舊是掛念的,「其實我覺得有些情感還沒有鋪排完。尤其三本一起校對完後,心還是牽掛著這些人物。我在想,可不可以幫他們寫得更多、想得更多,因為我後面實在是寫太快,怕有些東西顧慮不周,如果寫慢一點是不是寫法會不一樣?」說到這,她臉上流露了幾分悵然,足見她如何在意。
對蔡素芬來說,小說不是傳記,亦非新聞事件,而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小說終究要回到小說的技藝,「我覺得小說是帶著一點消遣性。」她寫小說通常很注重情節性,力求引人入勝,而到了結尾處,偏又帶有某種程度的開放性,留予讀者遐想空間,就像她不喜透露太多的性格。《星星都在說話》之後,是否仍有後話?或許,現在斷定實在太早了。
g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