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科普報 = 2013 / 08 / 14 第486期
|
2013 / 08 / 14 |
第486期 |
|
本報訂閱份數
61463
總訂閱份數
1931257
編輯 / 瑪塞林
|
|
|
本期要目 》 |
|
|
|
|
暢銷書排行榜 》 |
TOP1 |
TOP2 |
TOP3 |
TOP4 |
TOP5 |
|
|
|
|
|
如瑜得水 |
不熬夜,不死背,睡前1分鐘驚人學習法 |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這個問題,你用數學方式想過嗎?史丹佛大學教授最受歡迎的4堂思考力訓練課,大師教你像
數學家一樣思考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潘卡吉.米什拉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 / 08 / 23
|
【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 】
博客來導讀 >
《經濟學人》譽為「薩依德的繼承者」 《外交政策》評為「全球百大思想家」 2012年獲選《經濟學人》年度最佳圖書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大力推薦 何謂亞洲的價值? 亞洲各國如何從西方帝國的廢墟中重生? 亞洲各地富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思想家、知識份子,試圖擺脫傳統的框架,尋求抑制西方國家對亞洲大陸日漸增長的支配欲望、尋找亞洲重生的道路,進而重塑亞洲。
潘卡吉.米什拉的《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從世紀初的日俄戰爭開始談起,述及日本將霸權一舉伸向韓國及太平洋部份地區,因其打敗強大的俄羅斯帝國,由此次的空前勝利對亞洲國家各地的知識份子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中國的梁啟超、孫中山,印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伊斯蘭之父賈邁勒丁.阿富汗尼,他們都想像當時的日本一樣,開始東方國家政治與經濟的改革。
然而本書作者潘卡吉.米什拉卻以不同的角度,呈現給讀者亞洲歷史文化的另一面向:這些思想家的見聞,建構了亞洲現代哲學的思想理論,並向大眾展現他們共同嚮往亞洲擁有更為宏遠的目標,但其實現在的亞洲國家卻是盲目採用西方的模式,盲目跟隨西方政治、經濟思想,導致亞洲喪失本身的文化,同時更承襲西方國家的惡習。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結合了東方的政治思想,集結印度、中國及阿拉伯的精神,是一本不容忽視的預言式作品。
在西方人眼中,昂揚大步向外擴張的維多利亞時期,在亞洲人眼中卻是場浩劫。外國軍人和商人瓦解原是文明核心的大帝國。隨著英國人以船堅炮利拉下蒙兀兒帝國的末代皇帝、燒掉北京圓明園、羞辱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破產統治者,因此,探索救亡圖存之道是亞洲國家的當務之急。
米什拉透過遊歷歐亞各地的記者、詩人、激進份子、克里斯瑪型領袖的眼睛,引領讀者重新審視過去兩百年的歷史。這些思想家坐在當時似乎注定會被列強永久瓜分的舊帝國的廢墟之中,構思出反過來將使新帝國注定走向滅亡的觀念,且這些觀念還成為支撐二十一世紀亞洲大國的支柱。...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公民不冷血》管中祥:一個國家能否進步,絕對跟社會運動發不發達有關
文/王昀燕
畢業於世新傳播所博士班、現任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的管中祥,長年參與媒體改革運動,
2007年,他創建了「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簡稱「公庫」),擔任主持人,透過攝製與
訪談,為土地、人權、環境、勞工、媒體、族群等各式社會行動留下完整紀錄,讓公民團體闡
述其行動理念,及對社會的關懷,運作迄今,已累積超過1500則影音紀錄,充分體現民間豐沛
而強韌的社會動能。
「因為自己參加社會運動,我有一個很強烈的想法──一個國家能否進步,絕對跟這個國家的社
會運動發不發達有很大的關係。可是從過去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社會運動在媒體裡
面的報導不是被扭曲,就是消失,有時消失都比被扭曲還要好。」秉持著「今天的新聞是明天
的歷史」的理念,公庫成立之目的在於記錄台灣民主化的歷程,提醒大眾,在爭取自由與公義
的崎嶇道路上,是多少人付出了血淚,才共同形塑了當前的態勢。
甫出版的《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則是管中祥率領數名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的學生共同完成。自2011年起,寫作團隊從召開讀書會、集體討論,及至各別選定主題,獨自撰寫,再相互給予修訂建議,前後歷經漫長時光。管中祥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內部empower(自我培力)的過程,它是一個集體創作。」
管中祥成長於一個黨國保守的家庭,父親為退役軍人,因就讀政戰新聞系,退伍後遂進入媒體
就職。從小耳濡目染,使得他對新聞工作一直懷有很高的興趣與熱誠。當年報考大學時,管中
祥選填的科系清一色是新聞傳播類,然而,高中時代曾一度留級的他,大學聯考時又二度落榜
,後來才終於考上世新編採科。
1980年代中期,正當他準備重考大學之際,台灣社會運動方興未艾,他坦承,「那時對這些社
會運動其實還滿討厭的,在媒體上看到的都是負面形象,覺得這些人破壞社會安寧、社會秩序
。」1988年,台灣運動史上相當具規模的「520農民運動」爆發,當時媒體一律將這些農民形塑
為暴民,他們開著菜車去抗議,車廂上頭鋪著菜蔬,下方卻暗藏棍棒,一槓上警察,隨即取出
棍棒襲警,在台北街頭引爆了劇烈警民衝突。
人在高雄的管中祥對於運動的認知全來自媒體的再現。某天,他的同學拿了一卷錄影帶給他看
,此為反對派媒體「綠色小組」所攝。「我打開來看,竟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東西,跟電視新聞
上看到的報導截然不同。電視看到的是暴民打警察,可是在錄影帶裡看到的是暴警打人民,打
著手無寸鐵的老農老婦。」與此同時,他目睹學生在街頭靜坐,警方則以水車噴灑,試圖將之
驅離,也親見民意代表奮力為這些農夫求情。「那對我來講是滿大的震撼,原因在於,這不是
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發生的事情嗎?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從那時開始,他就對政治和
媒體產生了很大的疑惑。
此前,儘管他受父親影響,對記者一職懷有美好想像,一心想投入媒體,追求正義,踢爆政府
弊案,但萬萬沒料想到存在著如此這般被媒體所遮蔽的不公不義。進了世新後,他開始想要瞭
解社會運動,動機很單純,「因為以後想要當記者嘛,總是要知道什麼是社會運動。」1989年
,他純粹抱持著一個觀察者的身分,參加了第一場社運──鄭南榕出殯遊行。偏偏,這又是另一
場具有高度指標性的運動,「我也被那一場嚇到了。」
他跟學長騎著摩托車一路尾隨,想要一睹何謂抗議、何謂群眾運動,一般民眾想像的社運無不
與「暴力」、「破壞」等字眼劃上等號,「但那場群眾運動很不一樣,非常肅穆,數千人穿著黑衣,安靜地從士林廢河道那邊出發,慢慢往總統府前進。」在總統府前,他們第一次看到大批警力集結,拒馬橫陳,噴水車在一旁待命;隨後,群眾漸次抵達現場,聚攏了起來,警方便開始噴射強力水柱,民眾見此景況,往四面八方竄跑,管中祥也跟著拔足狂奔,過了一會,聽見群眾裡有人高喊「衝」,他也跟著衝,壓根不知發生何事。
「在前方不到一百公尺的地方就有人燒起來,詹益樺引火自焚,那個畫面對我來講太震撼了!」眼見前方開始冒煙,管中祥也不管是否有危險,一股腦兒跑到前頭,近距離目睹一個人在他面前活活燒死。「這讓我覺得,群眾運動好像不是我們想像那樣子,於是開始思索,為何有人為了言論自由、為了他所認定的民主價值,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參與社運後,管中祥對媒體的想像很快就幻滅了,這也是他往後未從事新聞工作的原因。2006年前後,台灣社會運動又重新蓬勃,他認為,「這波社會運動跟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是比較不一樣的,社會運動的出現一定是來自相對剝奪感或是某種壓迫,過去大部分是屬於政治的壓迫,因為整個政治是封閉的;現在政治的壓迫其實已不存在,或是蕭條了,反而因為八〇年代後期解嚴,市場自由化、經濟自由化之後出現的一些問題所形成的壓迫,以致愈來愈多問題與環境、階級密切相關。」
《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在議題的選擇上,乃以是否具代表性、特殊性,以及發展過程中較具延續性與影響性為主要考量,近年備受關注的樂生院、反國光石化運動皆涵納其中。管中祥說,除卻性別運動,其他各種類型的運動基本上都可置放在新自由主義的框架下去看,顯現了全球化趨勢下,各界發出的激越回聲。
「親臨現場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當你去參加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人在這環境裡面的處境是什麼。」當年,管中祥因參與社運而受益良多,甚至因深感自身知識不足,缺乏分析論述的能力而發奮讀書,如今,他會鼓勵學生,若要報考研究所,應當先去參加社會運動。
不到現場,你不曉得有什麼可能就此扭轉你的思維迴路與價值判準。
...more
|
相關閱讀 > .《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著、管中祥/主編,
紅桌文化,
|
▲ Go Top |
新書搶先試閱 》 |
拔一條河:甲仙的人情與美味
文/余宜芳、楊力州
寫在最前面:想我故鄉的兄弟姊妹
去年十二月底,和導演楊力州聊到他正在拍的一部紀錄片「拔一條河」。為了拍片,他和工作團隊在高雄甲仙租了房子,與當地社區工作者、商圈店家,以及一群新住民姊妹密切互動。長期相處下來,他看到這個風災肆虐過後的小山城,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生命困境,相濡以沫,在蕭條絕望中奮力泅泳,尋找生機。
除了甲仙國小拔河隊的故事令人動容,力州對當地新住民姊妹的努力特別有感覺,甚至有些憤慨:「妳知道嗎?台灣現在的外籍配偶總人數超過四十七萬人,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南洋的新住民媽媽,加上她們生的台灣之子十幾萬人,絕對是台灣社會很重要的一股力量。然而,她們的聲音與權益,卻被嚴重地忽略了。」
他說的我完全認同。隨意在中南部鄉鎮走逛,觸眼所及,許多辛苦、本地人不想做不要做的工作,是靠新住民媽媽在支撐著。烈日下美濃水蓮田、甲仙山上果園、市場小吃攤的熱油湯活。透過力州生動的敘述,我彷彿看到甲仙大橋下,有個美麗的「南橫三星」遊客中心,由於災後遊客很少,也因為一群社區工作者的善意,遊客中心逐漸變成當地南洋姊妹的「娘家」,她們常聚在那裡談心事、共煮南洋料理寥解鄉愁。
楊力州發現,甲仙有很多故事、也有很多美食,這部紀錄片不但記錄拔河隊小朋友的汗水,鏡頭下的庶民美食也讓人流口水。當地的人情味醇厚,食物又太美味,「每個工作人員都被餵胖好幾公斤,誒,我們來出一本食譜書如何?」
那一刻,我的心動了。「哎,光出食譜是不是有點可惜?我們也來寫出甲仙人的故事好嗎?」我幾乎立刻向力州說,就讓我來寫甲仙人甲仙事和甲仙食物吧。
這份不自量力的毛遂自薦,多少來自「高雄女兒」的慚愧。少小離家,十五歲以後即長居台北
,我對台北的大街小巷遠比高雄的大鄉小鎮熟悉太多。然而,甲仙於我並非陌生地,甚至曾有
甜美的親情回憶。母親生前,我和外子曾趁回岡山娘家之便開車載母親到甲仙兜風散心,品嚐
甲仙遠近知名的芋仔冰淇淋以及素食芋頭粿。
印象中,甲仙市區熱鬧繁盛,停車位一位難求,遊客往往必須將車子停在大橋下的河濱公園。
還能再壞嗎?谷底後找新生
然而,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帶來龐大雨量,楠梓仙溪洶湧潰堤,甲仙大橋不見了,河
濱公園消失了,小林村滅村了。從此,甲仙的經濟、甲仙的未來、甲仙人的信心,一路墜落。
一夕間,生意沒了,朋友沒了,親戚沒了,彷彿連希望,也沒了。「這輩子翻不了身的絕望感
」在許多人心中瀰漫。
谷底之後,是艱難的再起,是迢遙的重建之路。甲仙人忘卻哀傷努力向前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可能透過文字,留下一些軌跡?記住一些痛苦淬鍊出來的真實力量?
幾個月的南下採訪,我發現,甲仙實在很小。主要兩條大街是文化路(台20線)和中正路(台
21線),若以甲仙大橋下的店家為起點,市區大街小巷繞一圈,一小時內走透透。雖然戶籍登
錄的人口數有六千五百人,實際居住的人口據估計僅四千人左右,相較之下,台北市人口最少
的南港區就有十一萬六、七千人。
以上摘自天下文化《拔一條河:甲仙的人情與美味》
...more
|
相關閱讀 > .《拔一條河:甲仙的人情與美味》,
余宜芳、楊力州,
天下文化,
|
▲ Go Top |
|
|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
|回本期要目| |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
g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