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普報_20140305
這是一段被隱藏淹沒多年的故事,也是台灣近代史上不可不知的十六天
|
|
|
|
定價:450元
優惠價:
79 折
356元
|
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療傷止痛•二二八關鍵十六天
白崇禧將軍來台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近代歷史上最慘痛的悲劇,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至今仍未消散。目前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多半集中在二月二十七日事件爆發起,到三月上旬這一段時間。然而對於「白崇禧來台宣慰」這段歷史,卻仍然沒有專門、詳盡的討論。
◎白崇禧如何成為來台宣慰的人選?
◎這十六天當中,白崇禧作了什麼決定?發生了什麼作用?
◎前後期間遭受到什麼樣的困難和阻撓?
◎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發展與善後,還有往後的台灣,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國防部長白崇禧上將奉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之命,帶領十餘名隨員,由南京飛抵台北松山機場。他所承擔的使命,是要宣慰「二二八」事件之後,全島六百萬顆惶恐震懼的心靈;他要查明的,是台灣軍政當局千方百計想要隱瞞的真相;他所面臨的,是躁動不安的局面,和紛亂如麻的善後處置。
從三月十七日飛抵台北,到四月二日返回南京覆命,總共十六天的時間,白崇禧將軍以沉著的態度,明晰的智慧,悲憫的胸襟,為遭受「二二八」重創的台灣民眾止痛療傷。他在重重掣肘之中,查明台灣軍政高層濫施捕殺的真相,並拯救了眾多民眾的性命。
這是一段被隱藏淹沒多年的故事,也是台灣近代歷史上不可不知的關鍵十六天。
收錄二二八見證人、受難家屬最新訪談史料
本書是白崇禧將軍之子──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共同尋訪耆老,蒐集湮沒史料,還原關鍵十六天的史實真相。本書抱持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態度,運用各項檔案、電報、函件,以及相關當事人的日記與口述訪談紀錄,重建白崇禧奉命來台宣慰的前因後果,盡量以每個小時作為單位,近距離觀察這平撫傷痛的關鍵十六天。
本書附錄除了完整收錄與白崇禧宣慰台灣相關的函電、講詞,一字不易,全文照錄之外;為彌補官方檔案之不足,更收進白先勇教授與「二二八」見證人蕭錦文、受難家屬楊照等人的六篇口述訪談,以最新的史料提供讀者來自民間社會庶民記憶的不同觀察角度。
|
|
|
|
定價:350元
優惠價:
79 折
277元
|
乳房:一段自然與非自然的歷史
自青春期便隆起的乳房是人類獨有的特色。
它是演化的神祕成果,卻在今日成為各種工業毒素的匯聚之處。
人為什麼要長出乳房?什麼原因讓它生病?怎麼做能使它保持健康?
當作者滿懷期望用母乳哺育自己的小孩,卻不經意發現母乳除了擁有各種美好成分之外,竟還含有許多環境毒素,這些工業化學物質平時就聚積在乳房當中。
身為科普記者,她在驚愕之餘忍不住著手探究:這些不該出現的化學物質為什麼會出現在自己的乳房和乳汁裡?
作者從故事的源頭說起:為什麼人類會有乳房?畢竟所有的哺乳動物中,只有人類女性會在青春期便長出這樣固定的兩堆脂肪組織,其他動物只有在哺乳期間乳房才會隆起。從演化學者的爭論跟乳房究竟有何功用開始,各種關於乳房令人驚奇的事實與研究不斷揭開。它們的發育時間愈來愈早,尺寸愈來愈大,乳癌的發生率也不斷攀升,即便男性也難以避免。
本書可以說是我們身體一個特別部位的環境史,關於現代生活如何改變我們的乳房,以及我們的健康。乳房是健康變化的先兆,拯救乳房就是拯救我們自己。
|
透過原圖卡觀看世界的私藏書。
它不只是旅遊與集郵的結晶,亦深具時代意義、藝術性與個人風格。最早的原圖卡約於19世紀末誕生。當時遊客渡海參觀
吉薩金字塔時,寄贈明信片給親友。由於郵票圖案為人面獅身像與大金字塔,剛好與明信片圖案配成一對,遂將郵票直接
貼於圖畫面,註明T.C.V.,法文 Timbre cote vue 的縮書,意為郵票資費在圖案面
|
|
|
三十年來想寫給女兒的信,林義雄最真摯的家書
他從書中及生活中獲取的體驗,將成為你面對人生各種問題的最大幫助。三十年前,林義雄在景美獄中,計畫把自己對人
生相關事物的看法,透過書信的方式告訴女兒奐均。寫了二十多封後,因為提早出獄而中止。三年多前,林義雄發心接續
當時中斷的計畫,如今終於完成了心願。本書就是由這三年來所寫的信編輯而成。
|
|
|
千呼萬喚!孫越唯一一本自傳性著作
童年的孫越調皮搗蛋,大煙館、澡堂子都是他玩耍的地方,他最羨慕的是拉洋車的坐在街頭啃大餅、喝大碗茶;長大一點
,他愛幫人出餿主意泡妞兒;當了兵,他冒著被槍斃的危險,帶著弟兄們砍伐防風林,為的是讓大伙兒可以吃得好一點;
進了劇團,也盡是演出壞蛋的角色,後來蘇學正軍士長這樣說他:「你是個壞小子,但總想走正路。」
|
|
|
王浩一帶我們讀老樹、品台南!
王浩一第一部「私我書寫」,借老樹的身形、投注文史工作者廣博的生命洞見。書中所彙整的,不只是老樹的生命故事、
台南走逛的新亮點,更是王浩一旅居台南多年、以俠客豪情逡巡多元文化間的私我凝練之作。特別收錄多幅經典彩照,記
錄老樹的風華寫真,與以老樹為題的敘事詩,柔情刻畫老樹佇立的歲月。
|
|
|
以充滿人文關懷的散文體裁,帶讀者體驗城市的叛逆精神。
定價:320元
優惠價:
79折
253元
|
|
想在期末報告的夾縫中帶女朋友出去玩,最多可以去幾天?
定價:290元
優惠價:
79折
229元
|
|
第一本記錄臺灣活字印刷文化的書,是老一輩讀書人指尖最初的記憶。
定價:300元
優惠價:
79折
237元
|
|
這是一本任何媒體都不會刊載的AV職業介紹書。
定價:250元
優惠價:
79折
198元
|
|
|
描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現了神祕的數學世界和精神錯亂的悲劇。
定價:450元
優惠價:
79折
356元
|
|
練習如何思考?給學生的深度學習指南及生涯規劃建議。
定價:300元
優惠價:
79折
237元
|
|
炸藥是諾貝爾實驗時失手掉落硝酸甘油的意外發明!
定價:250元
優惠價:
79折
198元
|
|
這是一部北漂母子的故事,也是臺灣媽媽的驚奇所見。
定價:240元
優惠價:
79折
190元
|
|
|
|
|
鉛與火之歌——專訪日星鑄字行張介冠
|
|
鉛字如海,整個人類的文明都被包覆其中。 |
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
作者:李屏瑤
日星鑄字行位於太原路的小巷,沒有顯眼的門面,稍不留意就會錯過。店內放置整齊的成排木架,每個架子又分割成格,格子裡密密麻麻擺滿鉛字。鉛字如海,整個人類的文明都被包覆其中。在新書《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中,也紀錄了日星的故事。
創辦於1969年的日星,空間不大,僅有70餘坪,曾經號稱是台北市規模最小的鑄字行,創始人張錫齡希望工廠日日生產,取「日日生」之寓意,命名「日星」。活字印刷見證過台灣的經濟起飛,各行各業興盛,印刷需求量極大的環境,日星現任老闆張介冠曾經和父親並肩,24小時日夜輪班工作,經歷過日鑄十萬字的黃金時期。直到80年代,電腦排版印刷取代活字印刷,全國各地鑄字行紛紛結束營業。2001年,台灣最大的中南鑄字行倒閉,似乎宣告活版印刷時代的一去不返。2007年,協盛、振興兩家鑄字行也結束營業;而日星這家小店,成為台灣僅存的鑄字行。
「我覺得人生很奇怪,有時候想做的反而做不成,無心插柳反而開花。我的重點會是,你走過的路,你對這塊土地的付出,有沒有落實。」張介冠說,他一開始在鐵工廠當技工,學車床技術,因為父親創業,他在16歲便進入印刷業。跟其他學徒一樣,張介冠從跑外務開始,經歷檢字、補字的訓練,最後才學習鑄字。
「我們那時候,有工作就要做,沒有喜不喜歡的問題。」張介冠回想,他的興趣廣泛,對各種事情充滿好奇。從小喜歡聽音樂的張介冠,因為父親買的一台手搖留聲機,讓他對音響充滿興趣,還自己買電阻、電容來組裝音響,研究起真空管和電子學;在仍屬高壓統治的青年時期,他甚至以線圈和電阻自製發報機,結果引來警方上門關切,幸好及時拆除,得以全身而退。
直到現在,張介冠仍使用底片照相,自己在暗房沖洗相片。「洗照片很好玩,用一個晚上洗一張喜歡的照片,那種興奮很難用語言表達。」鄰近的書架上有幾台音響、有研究到一半的小型名片印刷機,其他空間則放滿了關於攝影、登山、美學、文學等書籍,來到日星的地下室,就像是走進張介冠的房間,每樣物件在他的說明之下,都有不同的故事。
日星現在擁有楷書、宋體、黑體等三種字體,早年的長仿宋跟仿宋,因使用率低,已慢慢被遺忘。僅存的三種字體是日常中最常用的,根據規格大小、使用頻率,各自擁有4500字到11000字不等的字量。張介冠補充,「每次有外國人來參觀,都會覺得訝異,為什麼需要那麼多字?」
看似堅硬的鉛字其實很脆弱,怕淹水、怕地震、怕人禍。一旦掉在地上,就是損壞,只能回收重鑄。「鉛字行的字不管有沒有使用,拿出來就不能再放回去,因為怕放錯位置,如果剛好被拿去印重要的文件,後果非常嚴重。」張介冠回想,早期曾有家報社因為一個錯字,一個晚上被帶走四個人,現在50幾年了都沒回來。「他們把中國民國,印成中華人民國。一個字,只有兩撇,四個人就不見了。」出於對文字的執著和敬重,所以來參觀日星的規矩是「起手無回」,那些離開架上的字,被民眾錯手拿出、放置一邊的字,都會被重新熔鑄,成為一個全新的字。
張介冠說起921那年的慘烈災情,「我的三舅父在台中開鑄字行,非常慘,全倒,我們都去幫他重鑄。日星的話,我那個時候數,總共掉了30幾個字,都是只有單獨一個字的,因為只要有重量相互依附,就不會掉落。」921也是一個分水嶺,那之後,台中的鑄字行一一結束營業,高雄的工商業快速萎縮。日星每天售字,日營業額不到兩千塊,「那時我深刻感覺,這個行業已經看不到明天。」
張介冠解釋,如果只論重量,日星的鉛字約有3萬公斤,銅模約2千公斤。當廢鉛賣,一公斤能賣35塊,資源回收廠可以一次處理掉。若把日星的空間租出去,也夠夫妻倆過生活。「但我當時想,台灣好像只剩日星了,我是不是要這麼自私?」最後,他決定保留日星。「如果可以,我想將所學跟所擁有的保留起來,傳承下去,成為社會的公共財,我一直在想該怎麼做。」下定決心後,張介冠一個人慢慢地進行字體復刻的工程,用來鑄字的銅模在台灣已無人生產,他於是將每個字重新打樣、掃瞄、修字,每個字都得做上一天。「一個字一天,一萬個字,就要一萬天。我知道不可能在我的年限裡全部完成,但我還是要做。」
1997年,《蘑菇》來日星採訪,將鑄字行的故事放上網路,並招募義工。加上行人總編輯周易正在開卷寫的一篇文章,在文化圈引起迴響,日星開始受到大眾的注意。「發展到這裡,好像我不做不行了,因為大家都知道我要做。」張介冠說,「社會大眾可以做某些工作,但技術性的工作,仍是需要專業的協助。我正在規劃另一種盡量讓大眾一起參與的方式,不過這個路可能不好走……」
採訪的同時,隔壁小房間仍然發出機器運轉聲,陸陸續續有訪客抵達日星,在茫茫字海中選出幾個字,幾個雖然小但意義重大的字。而日星一直在這裡,規模最小,卻背負著沉重的使命,龐大的文明都被熔鑄在這些鉛字之中。而鑄字的人,依舊在鉛與火之間,一筆一劃往下刻寫歷史。
|
|
|
g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